玛咖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玛咖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碳交易买卖能做多大-【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7:54:05 阅读: 来源:玛咖厂家

碳交易买卖能做多大

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买卖的,自然不会是实物碳,而是碳排放权。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碳金融"业。

困扰全国25个省份、百余座城市整整一周的雾霾终于散去,但在国家层面正在探寻一种合理有效的治霾机制,即:出现重度雾霾天气的城市,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交易平台,卖些碳给其他清洁城市,这样一来,空气重度污染的城市可因碳排放减少而早日重获蓝天,而清洁城市则因获得了合理的碳排放量而加快城市的发展,可谓"多赢之举"。这个交易平台就是即将建立的"全国碳交易市场"。

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买卖的,自然不会是实物碳,而是碳排放权。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碳金融"业。

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排放物质,一旦披上金融外衣,不仅会成为一种便利的投资工具,而且将为金融手段进入管理城市排放开辟通道。

碳金融水到渠成

把碳的排放量打包转变为一种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并上市交易,通过市场方式实现城市间和企业间碳排放量的交易、流通和交易,并且让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获利,这就是发展碳金融真实意义。而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这样一种新型的金融交易方式变为现实。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于11月底在沪推出国内首只碳金融综合服务产品,从而以存管、清算和监管等方式,对碳交易资金进行有效的金融管理,并成为日后上市交易的金融产品,可谓水到渠成,因为此前的信贷服务实践中,已为碳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一"绿色信贷"品种。截至2008年3月底,兴业银行已经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重庆、浙江、福建等十一个省市开办节能减排贷款业务,共发放贷款51笔,累计投放12多亿元;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147.4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12.85万吨。

兴业银行的"碳金融"服务模式,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例如,深圳某公司曾开发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利用处理项目。该公司成功引进加拿大技术,将原先直接排放大气的温室气体沼气作为能源回收利用,并在梅州垃圾填埋场(一期)成功实施。但由于该公司资产规模小、经营收入少、资产负债率高、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二期项目拓展的中长期资金需求难以通过传统的贷款运作加以满足。为解决传统贷款模式遭遇的融资难题,兴业银行运用创新的思路和项目融资模式,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作为贷款审批的主要考虑因素,并且根据项目实施的现金流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选择还款期限,使还款时间与现金流收入规模、时间匹配,较好地解决企业还款压力问题。最终为该公司提供了三年期750万元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该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有关专家认为,发展碳金融业在我国市场前景广阔,蕴藏着巨大商机。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联合国[微博]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达数十亿美元。为此,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国际金融巨头垂爱

碳金融业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而在国际上的经验也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不断加强,市场也愈发成熟,金融机构正大规模介入,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碳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的同时,被称为"碳资产"的减排项目正成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及证券公司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看中碳金融业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在碳市场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些西方国家甚至专门成立了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融资和咨询服务。

最初金融机构只是担当着企业碳交易的中介机构,赚取略高于1%的手续费。但随着碳金融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基金看准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升值潜力而直接投资。比如欧盟排碳配额从2004年12月的不到9欧元上扬至2006年4月的最高32欧元,虽然中间也经历了较大的震荡,但是16个月里250%的增长幅度也让基金尝到了甜头。

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而一个迈向成熟的市场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二氧化碳排放权批发市场的日益壮大让私人投资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权零售商品的兴趣也与日剧增。巴克莱资本曾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荷兰银行、德国德雷斯顿银行也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

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投资银行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摩根士丹利曾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气体排放管理已经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各机构都竞相招兵买马。

<<首页12末页>>

受到私人资本青睐

碳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已经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往往以私募股权的方式在早期既介入各种减排项目,甘冒高风险的代价期待高额回报。

比如对于基金而言,一方面,"碳资产"像传统风投或是私募所投的项目一样本身就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能实现的减排量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又能再次创造利润。此外,"碳资产"的价值与传统的股票债券市场几乎完全不相干,与非能源类的商品市场也关联甚微,基金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对冲传统投资的风险。

2000年,世界银行发行了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共募集1.8亿美元。根据法国Caisse des Dépots银行气候部的统计,自2003年以来,类似性质的基金以每年10只的数量在增长。世行与各国政府联手推出多只基金,私人投资公司MissionPoint于2006年12月发行的首只碳基金在12个星期里就完成了3.35亿美元的募集指标。尽管如此,项目供应量仍然无法满足形形色色的投资需求,仅仅只有半数募集的资金实现了投资。

这些基金的资金来源同样也能说明碳交易,尤其是碳资产越来越多地受到私募资本的关注。法国Caisse des Dépots银行气候部的数据显示,直到2004年末,类似世行基金这类由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资本所投的减排项目仍占到了总项目的半数以上。私人资本出于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一般只是小规模地参与这类基金,形成所谓的公私混合型。然而,随着2004年底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政策障碍进一步扫清,私人资本开始大举投资减排项目。2005年4月,欧洲首只私人资本组成的欧洲碳基金从14家金融投资机构中募得了1.42亿欧元。同年底,私人资本在减排项目上的投资总额已经全面超越了政府机构主导的资本。并且在2007年,私人资本主导的基金数量也超过了后者。此后私人资本的踊跃参与加快了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扩大了市场容量,使碳市场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碳交易元年成果斐然

国内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碳金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可谓是碳交易元年。这一年,在深圳碳交易开启5个月后,上海和北京市碳交易仅隔一天纷纷破茧而出。而多方消息称,12月份,天津和广东也将启动碳交易市场。国家选定的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仅剩重庆和湖北两地待定。

11月28日,作为全国强制碳市场之一的北京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成为履约企业首单。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和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此外,还有3笔线上交易达成,成交量为800吨。场外转让均价为50元/吨,线上公开交易均价为51.25元/吨。

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市场启动。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

俨然,碳金融成为了一个热词。最深有感触的当属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深圳从6月18日启动碳权交易,截至2013年11月29日收盘,成交量在13.8万吨左右。价格经历了几次过山车,从开盘的28元/吨、30元/吨碳配额,到最高曾经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130元/吨,另一次是143元/吨,"老实说,这两个高峰吓到我们了"。

陈海鸥介绍说,在碳交易市场启动之后,交易所启动了管控企业,"虽然之前做了大量的培训研讨,包括配额分配等,企业深深参与其中,可是,配额分配到企业手上时,企业还是没有概念,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配额"。所以,交易所经历了一段沉寂时期,"直到8月份之前,交易所一直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目前,交易价格在80元左右,交易比较频繁。

"从已经开业的深圳交易所情况看,碳市场不是说马上就火起来。但是希望通过一段预热以后,碳市场能够比较快地活跃起来。"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表示。

市场前景看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人士普遍对于即将建立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十分看好,此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目前国家层面正在部署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已与世行联系,世行支持我们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而且,项目已经确立,正在招标。

"接下来,将主要研究设定全国的碳排放总量。"孙翠华透露,"已经从发展机制中在研究设定碳排放的全国总量。同时也要研究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总量控制基础上确定全国的碳交易总量,这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现已组织专家开展研究。"

孙翠华还透露,将对重点以及敏感的行业和国有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开展专题研究。

<<首页12末页>>

液压阀加工价格

广告牌安装批发

帆布水池养虾养鱼帆布池